编者按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走?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不同的声音,在实践中有不同的探索。一种观点认为,工商资本拥有资金、管理、市场、技术等优势,将其引入农业、改造农业,农业将在短期内面貌一新;另一种观点认为,工商资本或许在发展农业上有其优势,但“三农”不仅是农业,还包括农民和农村,资本下乡无法解决中国人多地少、农民数量庞大的问题,因而主张只有依靠农民,才能解决“三农”的根本问题。对此,中央的精神是明确的,即农业发展要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。
如何维护农民主体地位?一方面是要保障农民权利,一方面则是提升农民能力。7月,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把以前的“培训”升级为“培育”,可说是在“提升农民”的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。
按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话说,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;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,即教育培训、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。可以说,中国正在启动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计划。但这仅仅是开始而已,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,本期专题与您一起关注。
中国农民要转型
“庄稼地里挣不了钱,村里4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种地了。”重庆綦江区赶水镇铁石垭村农民周斗全说。周斗全所在的村民小组,284名农民中有近百人外出打工,留下种地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。
事实上,不独重庆如此,在各地农区,50岁以上的农民已成为农业“主力军”。
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,我国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.1%,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.5%,10年上升了14.4个百分点。按此趋势,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,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接近50%。
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办公室农民培训处处长陆益说,随着素质相对较高、能力相对较强的青壮年外出打工、就业,农村只剩下了留守儿童、留守妇女、留守老人,农业兼业化、农村空心化、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,农业一线劳动力素质和能力严重弱化。
数据显示,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“十一五”期间只有40%左右,远低于发达国家80%以上的水平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,依然习惯沿用传统生产方式和手段从事农业生产。
重庆市合川区是当地农业生产大区,区农委农技站副站长童刚告诉记者,2006年以来,区农技部门每年都会在春耕前后向农民推广精量播种、中耕锄草、水稻牵绳定距调栽等农业新技术,但年纪大的农民接受起来很困难。
“以精量播种为例,这种作物播种方法可使播种更均匀,减少播种量,使个体发育更加良好,实现高产的目的。但播种劳动强度较大,技巧掌握较复杂,很多老年农民不易掌握也不愿学习。”童刚说。
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,“老人农业”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农业生产进度时常受到影响;二是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“懒人农业”替代;三是农业生产新技术、新设备推广难,现代农业发展受阻。
这就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现实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,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,传统小农没有经过现代农业培训,不是用现代的作业方式进行生产,这部分占绝大多数,最少在90%以上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被淘汰出农业生产领域,尤其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。“政府如果过于积极推动土地流转,过于激进地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,让少部分农民拥有较大面积土地,失地农民就会越来越多。”贺雪峰说。
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,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。目前,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%,将来即使超过70%,我国仍然有4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,从事农业生产。因此,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。
事实上,正是由于我国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,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形势下,农民转型显得更加迫切。
山东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同理表示,在我国现实国情下,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安全,实现农业现代化,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,让更多“有知识、懂技术、善管理,会经营”为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农业。(记者 张志龙 李松 王贤 朱峰)